当有患者来医院拍摄肺部CT后,电脑系统上的AI肺结节识别“助手”便会读取影像图像,识别可疑病灶。“AI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分析海量影像数据,标记可疑结节,连微小和淡薄磨玻璃结节也能精准捕捉,有效减少漏检率。”孙涛说,乳腺、血管等影像检查都已用上“AI助手”。
合肥市民孙先生在安徽省针灸医院体检时,有位AI“医生”为其诊疗,在拍摄舌象并回答问题后,一份包含体质辨识结果的体检报告便自动生成。
“体质不同,会有不同舌象。”安徽省针灸医院院长董昌武介绍,该系统由安徽省针灸医院牵头,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合肥云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已有超2000万人次利用该系统进行体质检测。
自2021年3月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在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正式上岗以来,通过发挥其精准切除的技术优势,已辅助多学科专家团队成功实施手术超过1200例,成为外科医生的“好帮手”。
比如传统甲状腺癌根治手术,不仅要在患者颈部切开一个切口,留下瘢痕,而且有损伤周围组织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今医生可借助机器人放大10倍的立体视野,依靠360度灵活旋转的机械臂,提高剥离病灶的精准性,并实现颈部无瘢痕。
今年7月,浙江一位医生到法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远程操作国产手术机器人,成功为杭州的患者实施手术。公开信息显示,这是全球首例跨越洲际的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肝癌切除手术。
从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到安徽省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从“智医助理”系统覆盖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到多家医院接入大模型……作为最早一批探索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省份,安徽积极构建全域互联的智慧医疗新生态,越来越多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体会到就医与诊疗的“智能化便利”。
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胃肠及疝病外科病区主任医师陈博早已习惯“智能化便利”,从病历快速生成、诊疗方案参考,到科研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正全方位提升工作效率。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同柱表示,下一步,安徽将协同相关企业、医疗机构成立国产化人工智能适配中心,探索培育医疗健康数据要素市场,加强人工智能和医学等学科交叉人才培养。
业界和学界都在探索以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健康发展。2025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指出,在生命健康这一关乎人类终极福祉的领域,谁率先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医疗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