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收64.2亿元,同比下降8.1%;归母净利润4.44亿元,同比下降1.9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37亿元,同比下降2.91%。公司一季度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一季度营收下滑系利用小时下滑与电价下滑共同影响,新投机组与煤价下降抵消部分影响。根据国电安徽公司,2025年安徽省年度交易电价约413元/兆瓦时,同比下降约23.3元/兆瓦时。根据wind,安徽省2025年一季度累计用电量同比+1.1%,而在2024年安徽省内装机高增速下(14.7%),在低用电增速与高装机增长下,2025年一季度安徽省内火电利用小时仅为1145.5小时,同比下降11.5%。公司于2024年底实现新疆英格玛电厂2*66万千瓦煤电双投,并受益于今年一季度秦皇岛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持续下行(一季度现货煤均价721元/吨,同比下降181元/吨),抵消部分火电利用小时与电价下滑对营收的影响。
安徽省内月度用电量或改善,二季度煤价弹性释放更充分。根据wind,安徽省2025年1-2月、1-3月累计用电量增速分别为-1.46%、+1.10%,意味着3月省内用电量增速转正。我们认为1-2月省内用电量增速下滑或与暖冬气候有关,冬季结束后,省内用电量或回到正轨,公司火电利用小时数或有明显改善。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司2024年年报,其2024年末燃料存货为9.2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49%,预计为公司在2024年末购买较多库存煤有关。而年初至今秦皇岛港口现货煤价持续下跌,目前已经跌到630元/吨,较2025年3月31日下跌35元。考虑到公司煤炭库存周期,预计今年一季度业绩受到部分库存高价煤拖累,而采购的3月低煤价或在二季度报表体现。
省内电力供需格局仍然紧张,新投机组贡献增量收益。公司为安徽省内最大的火电运营商,2024年底占省内控股火电机组23.7%。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运装机1366万千瓦,其中安徽火电1043万千瓦,新疆火电264万千瓦。在建装机210万千瓦,其中钱营孜1*100万千瓦煤电已于今年3月30日投产,预计在二季度贡献利润;在建安徽30万千瓦风电以及新疆80万千瓦光伏。预计公司参股的板集二期、神皖池州二期、国安二期、中煤六安电厂、安庆三期,合计250万权益装机将于2025-2027年陆续投产,持续贡献增量。国网安徽电力预计2025年全省电力缺口超过2000万千瓦,而安徽省已于2024年12月31日开启电力现货长周期结算试运行,预计火电机组在紧张的用电格局与现货市场下或将受益。
盈利预测与评级: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05、24.19、25.93亿元,对应PE分别为8、7、7倍,35%分红假设下,2025年业绩对应股息率4.5%,公司当前估值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持续新投机组有望贡献增量利润,维持“买入”评级。
1)营收端,营收下滑主要受整体经营环境及下游客户需求波动影响,尤其传统清洗业务持续面临下游行业竞争加剧影响,电机板块也出现短期下滑。同时公司基于应收账款风险和账期管控考量,对部分逾期客户暂缓供货。
2)盈利端:Q1公司毛利率为32.22%,同比-4.57pct,环比-0.28pct。去年同期因非持续性科目导致基数较高,环比相对稳定,公司毛利率与传统清洗系统产品年降压力相关,新产品如电机新业务、主动感知清洗陆续放量有望带动盈利上行。费用方面,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0.14pct/+3.15pct/+0.58pct/+0.92pct。收入同比下降带来费用率上行,环比四季度保持平稳。
1)清洗业务:传统业务仍具挑战,主动感知打开新空间。在国内较高市场份额基础下,公司将积极扩大部分车企配套份额,近年来逐步进行全球化生产布局,以争取海外市场增量空间。主动感知清洗产品的价值增量提升大,公司计划于泰国布局配套产能,期待产品的量产落地带动市场增量空间。
2)电机业务:公司以电机技术及流体技术为核心原动力,从车身针对性拓展车内及底盘领域电机品种,布局大扭矩谐波无刷电机、ESP电机、EPB电机、ABS电机、EMB电机、电动门电机、座椅电机、热管理系统电机执行器、ADAS清洗系统及相关气泵液泵、EMC性能、磁路设计、NVH性能等方面,EPB领域已获得批量项目定点。
3)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基于自身的技术方案,已与部分客户完成实物样件交流,将加速匹配产品需求,开拓新市场与新客户。
公司以微电机为核心技术能力,清洗业务规模化发展并前瞻智能化清洗,产业商业化进程加速;电机业务多品类布局,乘智能化浪潮。公司积极调整客户结构应对清洗业务承压情况,我们预测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11.01/13.37/17.02亿元;对应2025~2027年实现归母
1)汽车销量不及预期;(2)汽车智能化发展不及预期;(3)原材料成本上涨;(4)海外工厂建设进度不及预期。
政府融资驱动投资类资产增长提速;受需求影响,贷款增速边际放缓。2025年Q1,受政府融资驱动,工商银行债券投资增速继续提升。对公信贷方面,受需求放缓及隐债置换影响,一般贷款增长略弱于去年同期,带动总贷款增速小幅放缓;票据贴现明显超季节性,这一特征与2024年Q2-Q4类似,反映公司提升票据贴现力度以维持信贷平稳增长。个人信贷未能延续2024Q4的强势,新增规模低于2024年Q1,反映住房、消费、经营贷较弱需求存在粘性,但仍强于2022与2023年同期,反映稳地产、促消费政策的托底效果。银行业“开门红”信贷超预期,夯实年内信贷稳增长基础。关税压力下,信贷对实体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叠加政府融资力度仍然较大,预计工商银行资产规模有望随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存款增速继续小幅回升;关注宏观政策对存款结构的正面影响。2024年Q2,受金融“挤水分”影响,工商银行存款环比净流出,明显弱于季节性,致使存款增速回落幅度明显大于M2。2024年Q3“挤水分”影响基本消除,存款增长趋于稳定。2024年Q4存款增速明显回升,2025年Q1存款增速继续小幅回升,反映财政力度加大及存款脱媒放缓的影响。2024下半工行存款定期化程度随行业继续上升,一方面是由于同业存款定价约束加强对理财活期存款的负面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需求较弱背景下个人与企业部门资金循环仍受阻。去年“9.24”以来,积极财政、稳地产、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对存款结构影响正面今年Q1企业活期存款已边际改善,后续关注房地产与消费回暖对存款结构影响的持续性。
负债端缓冲作用下,息差压力或趋于平缓。2025年Q1单季息差为1.33%,环比下降约6BPS,同比下降15BPs,降幅较2024年Q4明显扩大,反映重定价效果。测算生息率2.87%环比下降19BPs,同比下降约46BPs。生息率降幅较大,一方面是因为LPR、存量住房贷款利率重定价较为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受近年政府债发行力度较大、利率下行影响,债券投资组合中低息券占比提升。测算付息率为1.65%,环比下降约13BPs,同比下降约33BPs,主要是多轮存款降息重定价、治理“手工补息”及同业存款定价的重定价效果显现。展望后市,资产端而言,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及LPR下降的重定价影响将对Q2生息率仍有一点负面影响,另外,降息落地将进一步加大资产端压力。负债端,3月下旬以来资金利率持续下降有望缓冲资产端压力,如果LPR导致资产端下行压力加大,或触发新一轮存款降息。综合来看,负债端缓冲效果明显,息差压力或趋于平缓。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降幅继续收窄。2025年Q1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降幅继续收窄,或主要是理财及私人银行业务、银行卡、托管业务改善。现阶段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仍受到资管费率改革的制约,不过其影响逐步淡化。另外,当前监管层面对资本市场支持力度较大,若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具有复苏弹性。叠加全年Q2-Q3基数较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有望转增。
不良率整体稳定,预计个贷压力可控。受益于良好客户基础,工行总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健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33%,环比下降1BP,续创近年新低。2024年银行业个贷风险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反映居民收入及就业压力上升,工行与行业趋势相符。去年“9.24”以来,政策纾困力度较大,居民还贷压力减轻,叠加工行对风险的处置较为审慎,预计个贷风险可控。然而,鉴于宏观层面仍面临压力,个贷风险拐点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对公方面预计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整体资产质量继续稳中向好。综合来看,虽个贷扰动仍存在,但在对公资产质量向好、不良处置审慎等积极因素影响下,预计整体资产质量仍能保持稳定。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Q1是重定价高峰,息差下降较为明显,叠加债市调整影响投资收益,单季度营收由增转降。收入承压局面下,公司适当控制管理费用与减值损失,实现归母利润降幅与收入端大致匹配。由于政策利率下降相对克制,负债端资金与存款利率缓冲效果明显,年内息差压力或趋于平缓。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因费率改革影响淡化及资本市场修复具备改善潜力。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175、8330、8802亿元(原预测为8084、8391、884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82、3724、3821亿元(原预测为36953767、3847亿元),对应同比+0.64%、+1.14%与+2.61%。预计2025-2027年末普通股每股净资产为10.91、11.59、12.27元,对应5月12日收盘价PB为0.66、0.62、0.58倍。基于1)工行客户基础良好、业务多元,预计仍能在压力上升的经营环境中实现稳健经营;2)财政部对国有大行注资将提升市场对国有行信心;3)公司分红稳定、股息率较高,对保险、社保基金、被动基金等长线资金具有较强吸引力,我们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个人贷款质量大幅恶化;贷款利率大幅下行与定期化加剧挤压公司净息差。
远兴能源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报:2024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2.64亿元,同比增长10.13%;实现归母净利润18.11亿元,同比增长28.46%。2025Q1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8.69亿元,同比下降-7.33%、环比下降0.8%;实现归母净利润3.39亿元,同比下降40%。
2024年,公司天然碱业务收入达到101.5亿元,占总收入76.53%,同比增长41.38%,贡献主要营收增量。天然碱业务增长主要得益于阿拉善天然碱项目一期的产能释放。该项目一期规划建设纯碱500万吨/年、小苏打40万吨/年,已于2023年6月投料试车,并在2024年底实现完全达产。产能提升驱动纯碱产销显著增长,年内公司纯碱产量达到577.79万吨,占全国纯碱总产量15.33%,销量达到575.26万吨,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15.05%和123.88%。尽管纯碱市场价格呈现弱势下行态势,但公司凭借产能释放形成“以量换价”保障了营收增长势头。产销规模的扩大有效对冲了价格下行的影响,推动收入显著增长。此外,公司积极推进阿拉善塔木素天然碱项目二期建设,该项目规划建设纯碱280万吨/年、小苏打40万吨/年,已于2023年12月启动建设。公司提高阿拉善天然碱项目持股比例至60%,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架构,助力产能与市场拓展。
期间费用方面,公司全年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0.95/+0.49/+0.19/-0.32pct,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4.70%,主要由于碱化工产品销量的增加;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7.94%,主要由于本期确认股权激励费用;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7.97%,主要由于本期贷款利息增加。现金流方面,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5.07亿元,同比上涨43.49%,主要源于碱化工产品销量增加、预收货款增加以及非现金支出增加。
2024年,公司严格执行利润分配政策,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3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约11.16亿元,股息率5.37%,股利支付率达到61.60%,体现公司管理层回报股东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根据历史数据,公司近四年来股息率持续上涨,自2023年起股利支付率大幅提升。在当前化工行业处于景气度低点的背景下,公司红利属性凸显,带动投资性价比提升。预计随着公司阿拉善项目产能持续投放,公司将依靠产能和天然法成本优势保持分红力度,持续回馈投资者。
公司是稀缺的天然法纯碱标的,在生产成本上占有天然优势。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1、22.57、23.29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0.2、8.6、8.3倍,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阿拉善项目建设投产进度低于预期、宏观需求下滑、出口贸易政策变化、参股公司诉讼及相关预计负债风险。
广信股份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6.43亿元,同比下降20.88%;实现归母净利润7.79亿元,同比下降45.88%。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82亿元,同比下降19.22%,环比下降14.86%;实现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下降28.50%,环比下降21.30%。
从行业端看,2024年以来,全球农药市场受复杂经济与政策环境影响,供需失衡、价格波动,且产能过剩、政策调整等问题凸显,给公司业绩带来显著冲击。从价格端看,自2022年下半年行业周期下行以来,农药价格一直处于震荡向下阶段,2024年内农药及连带中间体价格在需求回升状态下仍处于底部震荡状态。其中公司农药原药产品均价平均下滑33.78%至2.58万元/吨,农药中间体产品均价则下跌34.75%至2219元/吨。尽管2024年公司农药及农药中间体产品的销量较上年增长10.52%,但销量增长难以弥补价格下滑影响,导致全年农药/农药中间体产品的营收分别下降17.17%/25.35%,毛利率分别下降7.15pct/6.45pct。
期间费用方面,2024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变化分别为+0.27/+0.16/+0.32/+1.02pct,其中财务费用率同比显著变化为2024年度利息收入下降以及汇率变化导致汇兑收益减少所致;现金流方面,2024年度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5.35亿元,同比下降26.92%,主要系报告期内销售收入下降,现金流入减少所致。
公司现已形成杀菌剂、除草剂和农药中间体三大类别数十个品种的产业架构,是国内少数具有较为完整农药生产体系的专业厂商之一,公司一体化较为完备,产品链条较长,且绝大多数中间体完成自产自销,多个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将以“自主研发+技改增效”为主构建新动能:其一,公司在目前农药类民营企业中拥有最多光气资源,两大生产基地合计拥有光气许可产能32万吨/年。未来将依靠现有产品,充分利用光气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宽光气化产品,打造全产业链的模式,丰富原药产品的种类,以高端低毒附加值高的产品逐步替代市场竞争力低的产品。目前已完成医药中间体-对氨基苯酚的建设,未来将持续进军新材料和医药市场,拓宽产业面。其二,公司将依托国际市场销售网络,寻求与国际农药大公司的战略合作机会,扩大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通过充分利用产品高品质优势,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将公司的新品源源不断地推荐给客户,提高国内市场的份额。其三,通过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公司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全面提高本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
公司布局光气全产业链,看好公司农药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7、10.03、11.28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2.2、9.9、8.8倍,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宏观政策风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风险。
布局智能机器人灵巧手,技术性能领先行业。灵巧手中的微机电驱动系统需具备小体积、大负载、长寿命、低能耗等要求。2024年11月,公司发布了全球首创的指关节内置全驱动力单元的灵巧手产品,集成了微型减速器、电机、控制单元及电子皮肤传感器等。该产品具有17-20个自由度,单指节独立驱动、负载1000g,具备小脑自学功能,可实现类似人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传动模组具备10年以上超长寿命,适配高频工业场景。2025年,公司将巩固先发优势、加速灵巧手商业化进程,在硬件方面,不断优化材料选择、电机微型化以及机械结构设计;在算法方面,重点提升运动控制、手势学习和基于AI算法的自适应等核心功能。
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等多项技术攻关项目,2021年以来,研发费用率保持在10%以上,研发人员占比保持在20%以上。从研发进展来看,2024年,公司开展并完成高性能工程塑料的疲劳寿命试验研究;完成了0.5mm以下小模数齿轮精密插齿、磨齿等技术的研究;4mm无刷空心杯电机已完成技术攻关,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实现小批量产。此外,公司大规模引进了全球顶级设备品牌,拥有4700+台先进设备,包括瑞士AGIE线切割机、AGIE火花机、MAKINO等众多顶尖设备,以保障产品高精度、优质量。
持续优化股东回报,上市后连续四年采取现金分红。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85元(含税),共派发现金红利68,457,997.50元(含税),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达到30.41%。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微型传动及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产品具备高精度、小体积、低噪音等特性能,长期受益于智能汽车、消费及医疗科技、先进工业及智造、机器人等领域的微型化、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公司产品应用于智能汽车、消费及医疗科技、先进工业及智造、机器人等领域,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下游市场需求下降,进而影响公司的收入和盈利能力。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业绩分别同比-49.06%/+58.57%。公司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市占率逐步提升,海外布局逐步完善,维持增持评级。
2024年盈利同比下滑49.06%: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150.88亿元,同比减少33.41%;实现盈利2.96亿元,同比减少49.06%;扣非盈利2.44亿元,同比减少52.64%。其中,2024Q4实现盈利1.80亿元,同比增长612.94%,环比增长69.17%;扣非盈利1.55亿元,同比增长452.13%,环比增长67.91%。
2025Q1盈利同比增长58.57%:公司发布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收29.64亿元,同比减少19.71%;实现盈利-0.15亿元,同比增长58.57%扣非盈利-0.25亿元,同比增长34.82%。
三元材料龙头地位稳固,新型正极材料逐步起量:2024年,公司三元正极材料销量12万吨,同比增长20%,全球市占率超12%,较2023年提升2个百分点,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9系以上超高镍产品出货达到2.7万吨,占比提升至23%。新型正极材料方面,磷酸锰铁锂产品出货同比增长超100%,连续两年保持行业市占率第一;钠电正极产品开发取得较大突破,各项性能参数、工艺稳定性和成本控制等综合指标显著提升,2025年初,公司接连获得3000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订单、数百吨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订单。
全球化布局深入推进:公司持续推进全球化布局,2024年,公司海外客户累计销量首次超过2万吨。产能方面,韩国区域,公司已建成年产2万吨高镍三元,6000吨前驱体的产能布局;欧洲区域,公司通过投资并购,完成波兰基地的布局;北美区域,公司已完成北美子公司注册。
结合公司年报和一季报业绩,我们将公司2025-2027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0.88/1.31/1.68元(原预测2025-2027年摊薄每股收益为0.64/0.88/-元),对应市盈率22.4/15.2/11.8倍;未来海外市场有望放量,维持增持评级。
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达预期;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
2024年报&2025一季报点评:十四五收官电网和军工需求双双增长,公司业绩有望迎来拐点
通达股份(002560)公布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62.0亿元,同比上升11.3%;归母净利润为2549万元,同比下降69.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727万元,同比下降77.7%。
通达股份(002560)公布2025年一季报,公司营业收入为14.7亿元,同比上升39.4%;归母净利润为1597万元,同比上升9.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48万元,同比上升28.5%。
2024年营业收入62.0亿元,同比上升11.3%;归母净利润为2549万元,同比下降69.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727万元,同比下降77.7%。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4.7亿元,同比上升39.4%;归母净利润为1597万元,同比上升9.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48万元,同比上升28.5%。
2024年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开拓市场,订单取得了良好的增长,营业收入实现了11.3%两位数的增长,但由于行业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明显,加上对成都航飞的商誉减值影响,2024年报未实现明显的盈利增长。2025年一季报,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双双增长。
2)铝板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33亿元,同比下增长4.58%,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2.46%。
3)航空装备机械加工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下滑1.4%。航空器零部件精密加工及装配板块因全年承担大量研发任务,且新品未形成批量交付,导致毛利率有所下滑,基于谨慎性原则,本期拟对收购成都航飞所形成的商誉计提6753.56万元。
2024年报公司毛利率为7.28%、同比下滑1.9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0.55%,同比下滑1.2个百分点,扣非净利率0.28%,同比下滑1.11个百分点。公司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电线电缆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明显。
2024年分业务毛利率情况:电线个百分点;铝板带产品毛利率1.91%,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电线电缆业务中,特高压、超高压工程用线%。
2025Q1公司毛利率7.82%,对比2024年报提升0.54个百分点,净利率1.25%,对比2024年报提升了0.7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2024年以来电网投资提速推进,行业景气度提升,电网投资持续迈上新台阶。按照国家电网2025年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国家电网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全年电网投资有望首次超过6500亿元。南方电网也预告2025年电网投资规模将达到1750亿元。预计2025年电网总投资将超8250亿元,这是两网投资首次突破8000亿元,标志着电网投资进入加速期,对电线电缆行业需求增长形成较强的支撑。
公司是国内主要的架空裸导线生产企业之一,裸导线生产规模在国内处于前列,在标准、质量和产能规模上均持续处于国内优势地位。在中低压电缆以及其它电缆产品方面,公司目前相继研发了应用于轨道交通的阻燃B1级别电缆、新能源车用高压线年长寿命电缆、太阳能光伏电缆、各种类型防火电缆,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
公司2024年电线电缆业务新签订单大幅增长,2025年一季度延续了行业良好形势,新签订单同比增长61.98%,订单的高速增长验证了电网需求良好的形势。
随着航空工业“小核心,大协作”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持续完善,航空器零部件、大型结构件和航空部件装配科研生产业务准入制度逐步健全,民营零部件加工企业向产业链下游拓展,承担航空器零部件、大型结构件生产研发业务和航空器零部件装配任务的民营企业任务级别显著提升。
子公司成都航飞主要从事飞机结构零部件及大型关键结构件的高端精密加工制造与部组件装配服务,产品包括机体钛合金、铝合金框、梁、肋、接头等数控加工件,钣金成型模具、复合材料成型模具,以及飞机部组件产品,覆盖多款主要军用机型以及中国商飞C919等民用机型。
十四五规划进入最后一年收官阶段,军工需求加速释放带动军工配套行业迎来拐点到来。2024年公司航空零部件加工板块承担大量研发任务,预研产品交付较多,营业收入增速较低,毛利率也出现大幅波动,板块业绩不及预期。但我们认为,随着2025年军工需求释放,航空零部件加工板块业务有望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和毛利率修复双重利好,盈利有望加速修复。
根据中国商飞发布的《2020-2039年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年报》,未来20年我国客机市场将接收50座以上客机9000余架,金额达1.4万亿美元,民用航空器零部件及加工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在中美对等关税等因素影响下,国产C919将迎来历史性的国产替代机遇,按照节点预测,C919预计将逐步进入放量阶段。公司作为C919航空零部件加工产业链优质供应商将中长期受益。
公司近年成都航飞经营业绩不佳,2023年报、2024年报连续分别计提了商誉减值7936万、6753.56万。公司2022年底商誉价值为2.63亿元,经过连续两年大幅计提减值后,截止到2025年一季报公司商誉为1.16亿,商誉累计降低了56%,商誉减值风险得到很大的释放。公司近年业绩不及预期,很大一块原因是商誉减值计提带来的。后续随着军工行业需求回暖,成都航飞基本面和盈利有望修复,商誉减值的空间和风险已经大幅降低。
我们预测公司2025年-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1.18亿、93.15亿、101.2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2亿、2.15亿、2.56亿,对应的PE分别为24.54X、18.57X、15.56X。继续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国内电网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不及预期;2:产品交付不及预期;3:行业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4: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波动;5:军工需求、产品交付不及预期;6:C919量产进度不及预期。
2025年Q1经营现金流净额流出同比减少。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511.39亿元,同比下降16.29%,主要是受市场环境影响,建筑施工收入减少所致。其中,建筑工程业务营收1402.7亿元,同比下降14.75%;石油化工工程营收90.95亿元,同比下降28.6%;其他营收12.25亿元,同比下降52.78%。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下降25.3%;实现扣非净利润22.55亿元,同比下降41.23%。2024/2025Q1公司分别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81.86/65.92亿元,同比-7.17/+21.23亿元,2025年Q1经营现金流流出减少。
资产负债率下降,资产减值损失增加。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11.68%,同比提高1.1pct;净利率为2.39%,同比下降0.24pct。期间费用率为4.36%,同比提高0.17pct。应收账款为1785.6亿元,同比增长133.13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88.68%,同比下降0.51pct。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合计68.14亿元,同比增加11.72亿元,主要系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和其他应收款坏账损失增加较多所致。
省外市场新签合同高增长,积极布局海外。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3469.46亿元,同比下降12.48%。其中,省内市场新签合同1867.91亿元,占比53.84%。省外市场新签合同1453.05亿元,同比增长25.47%,其中,华南地区新签合同额233.93亿元,同比增长131.88%;华北地区新签合同额220.37亿元,同比增长61.13%;西北地区新签合同额281.93亿元,同比增长60.50%。公司在海外市场深融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实现新签合同148.50亿元,同比增长19.45%。2025年1月至3月,公司新签合同750.93亿元,去年同期为752.49亿元。
风险提示: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风险;新签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不及预期的风险。
利润端表现优秀: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5.01亿元(同比+5.72%),归母净利润7.23亿元(同比+27.19%),扣非归母净利润6.42亿元(同比+20.20%);2025年Q1实现营业收入10.21亿元(同比+12.29%,环比+37.62%),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同比+13.89%,环比+45.83%),扣非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12.38%,环比+102.54%)。公司收入端受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短期放缓,利润端表现优秀。
贴剂增长稳健,片剂快速放量:2024年公司贴剂实现营收21.15亿元(同比+3.35%),胶囊实现营收7.52亿元(同比+5.66%),片剂实现营收3.55亿元(同比+35.60%)。核心产品通络祛痛膏预计实现营收超12亿元;两只老虎系列的收入和销量预计均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丹鹿通督片等产品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报告期内,处方药业务方面,公司新开发各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近5000家,持续加大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市场拓展;他达拉非片、伤痛宁膏等产品陆续上市销售,产品管线年公司有望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并购银谷制药,丰富产品矩阵:2024年12月,公司公告拟以7.04亿元的自有资金收购银谷制药90%股权,2025年3月已完成并表。银谷制药主要产品有鲑降钙素鼻喷雾剂(金尔力)、苯环喹溴铵鼻喷雾剂(必立汀)和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力希畅)等;其中必立汀为我国首个高选择性抗胆碱能受体拮抗剂1类新药,是国内唯一获批适用于变应性鼻炎的鼻用抗胆碱能药物,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认为此次收购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公司补充了高技术门槛的鼻喷剂,填补了产品布局中的空白;银谷制药将得到公司品牌价值和OTC渠道优势的有效赋能,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公司是中药贴膏龙头企业,2024年业绩略超预期,外延并购丰富产品管线,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我们适当上调公司2025/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26/9.51/10.80亿元(原预测:7.90/9.10亿元),EPS分别为1.46/1.68/1.90元。维持“买入”评级
成熟产品市占稳步提升,新产品关键技术持续突破。2024年公司持续深化半导体基础产品领域布局,核心业务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98.38亿元,同比+35.14%;归母净利润56.21亿元,同比+44.17%;扣非归母净利润55.70亿元,同比+55.53%。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双大马士革CCP刻蚀机、HDPCVD设备等多款高端装备实现客户端量产,工艺覆盖度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产品矩阵完整性显著增强,2024年公司刻蚀/薄膜沉积/热处理/湿法设备收入各超80/100/20/10亿元。2025Q1公司实现营收82.06亿元,同比+37.90%,主要系公司集成电路装备领域CCP设备、ALD设备、高端单片清洗机等多款新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工艺覆盖度显著增长,同时多款成熟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凭借优良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优势,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营业收入同比提升。2025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5.81亿元,同比+38.80%;扣非归母净利润15.70亿元,同比+44.75%,主要系公司营收规模持续扩大,规模效应显现,成本费用率稳定下降。
发布离子注入设备及电镀ECP设备,强化平台型布局。2025年3月,公司正式宣布进军离子注入设备市场,已发布的离子注入设备包括:1)12英寸浸没式离子注入设备:主要用于硅晶圆器件的高剂量、低能量的离子注入掺杂工艺,面向存储和逻辑领域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掺杂(CMOS Device Doping)、加氢钝化(H-Passivation)、超浅结掺杂(Ultra Shallow JunctionDoping)、SOI(Silicon-on-Insulator)等工艺应用需求,成为行业客户首选设备。2)12英寸离子注入设备:主要用于12英寸逻辑、存储芯片B、P、As等元素的注入。该设备可精准控制注入角度,注入剂量,从而独立控制掺杂浓度和节深,调控晶体管电性能。2023年离子注入设备在集成电路设备资本支出中的占比为3.4%,进一步拓展公司可服务市场空间。同时,公司于2025年3月正式发布12英寸电镀设备(ECP),该设备通过电解原理在晶圆表面沉积金属互连层,是集成电路和先进封装(如TSV、Fan-Out)的核心装备。该设备通过实时优化电场、流场、药液浓度及电镀参数,减少缺陷,提高芯片良率和可靠性,实现高深宽比TSV填充。在薄膜沉积设备领域,公司已形成了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外延(EPI)和电镀(ECP)设备的全系列布局。
推进收购芯源微17.90%股权,发挥平台型协同效应。2025年3月10日,公司公告与芯源微第二大股东沈阳先进制造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受让其持有的芯源微9.49%股份,合计1906.49万股,受让价格为88.48元/股,交易金额16.87亿元。2025年3月31日,公司公告以现金为对价,协议受让中科天盛持有的芯源微8.41%股份,合计1689.98万股,受让价格为85.71元/股,交易金额14.48亿元。如两次协议受让均过户完成,则公司对芯源微的持股比例将达到17.90%,公司将成为芯源微第一大股东。公司计划通过前述协议受让和改组芯源微董事会实现对芯源微的控制。在半导体装备业务板块,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刻蚀、薄膜沉积、炉管、清洗、快速退火和晶体生长等核心工艺装备,芯源微的主要产品包括涂胶显影设备等核心工艺装备。一方面,双方可以通过合作,推动不同设备的工艺整合,协同为客户提供更完整、高效的集成电路装备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双方可在研发、供应链、客户资源等方面加强协同,共同提升企业竞争力。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388/487/587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74/97/122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32倍、24倍、19倍,维持“买入”评级。
人力资源风险,供应链风险,技术更新风险,市场需求波动风险,地缘政治风险。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41.5亿元,同比下降18%;实现归母净利润4.6亿元,同比下降55.1%;实现扣非净利润3.6亿元,同比下降59.5%。单季度来看,2024Q4公司实现营收8.3亿元,同比下降22.5%;实现归母净利润-673.6万元,同比下降103.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841.9万元,同比下降110.7%。2025Q1公司实现营收11.6亿元,同比下降1.5%;实现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0.5%;实现扣非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0.8%。
行业竞争加剧,承接过程中营收承压。分产品看,公司2024年个护电器/生活电器/其他产品分别实现营收39.6亿元/0.6亿元/1.1亿元,分别同比-17.1%/-38.7%/-36.3%;分地区看,2024年海内外分别实现营收41.3亿元/451.6万元,分别同比-18.2%/-26.8%;分渠道看,2024年直销/经销分别实现营收21.6亿元/19.7亿元,分别同比-16.8%/-19.6%。公司子品牌博锐2024年实现营收8.8亿元,同比增长1.6%,销售额占比提升至21.4%,同比提升4.2pp,我们认为在品牌承接过程中,因行业竞争加剧,致使博锐品牌增长不及预期。
毛利率承压,竞争加剧影响盈利能力。2024年公司毛利率同比减少2.5pp至54.6%,其中个护电器/生活电器/其他产品毛利率分别为55.4%/38.5%/32.8%,分别同比-1.8pp/-2.3pp/-13.7pp。一方面推测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毛利率较低的电吹风占比提升,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致使毛利率承压。费用率方面,2024年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为35.8%/4.4%/-0.1%/2.3%,分别同比+6.7pp/+0.9pp/+0.1pp/+0.4pp,其中销售费用率提升主要系行业竞争加剧,各厂商加大费用投放,但投放效率降低所致;净利率来看,2024年公司净利率同比减少9.1pp至11%。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5-2027年EPS分别为2.03元、2.43元、2.76元,维持“持有”评级。
近日,恒生电子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5.81亿元,同减9.6%;归母净利10.43亿元,同减26.8%;扣非归母净利8.34亿元,同减42.4%。公司短期业绩承压,但AI技术加持下公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望受益于金融数字化转型和信创等增量需求释放。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需求不足致业绩承压。2024Q4,公司实现营收23.93亿元,同减17.9%;归母净利5.98亿元,同减26.9%;扣非归母净利5.67亿元,同减37.7%。2025Q1,公司实现营收10.26亿元,同减13.62%;归母净利0.3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72.02%,同比下降2.82pct;归母净利率为15.85%,同比下降3.71pct。公司期间费用率为59.61%,同比提升2.06pct。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降幅稍大,主要系部分金融机构受市场波动、业务转型等因素影响,科技投入出现负增长,且IT预算执行率普遍下降、执行进度放缓;金融机构采购立项、采购决策流程及验收流程大幅拉长,导致公司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公司营收下降、核心产品研发投入继续加强导致业绩承压。
聚焦核心产品,深化业务合作。2024年,公司不断深化业务合作,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举办行业峰会、论坛等为客户搭建交流平台,并运用大模型的专业能力全面升级智能客户系统,为客户提供更智能的服务体验。此外,公司将资源进一步聚焦到核心产品线,对既非战略部位又亏损的产品线进行“关停并转”等管理举措,对项目占比较大的业务成立子公司运营,对外转让了偏定制化服务的子公司金锐的控股权,将资源聚焦于产品化业务上,在夯实现有核心产品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布局未来。2024年公司在资管、经纪、财富、运营、风险、数据投研等各业务领域均推出了相关服务和产品。
公司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全面拥抱AI。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总计24.58亿元人民币,占营收的比重为37.36%。公司产品技术人员为7,348人,占总人数的67%。公司在产品技术人员数量和研发费用投入方面在业内均处于领先水平。此外,公司在数智化提升领域全面拥抱AI,自主研发的光子AI中间件平台已在多家客户落地竣工,可以覆盖金融投研、投顾、合规、运营、投行等核心业务场景,并不断推动与国产算力的适配优化,集成业界领先的大模型,实现多模型部署。公司对内实施数智恒生战略,构建多场景化Agent,提升设计、出码、测试等环节的效率,推进研发体系变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2024年公司业绩下滑,考虑到金融机构科技投入恢复情况仍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下调对公司2025-2026年的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收入为68.4/75.0/83.5亿元;归母净利为12.2/14.1/16.9亿元;EPS分别为0.64/0.74/0.89元;PE分别为40.4/35.1/29.1倍。恒生电子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全面拥抱AI,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望受益于金融数字化转型和信创等增量需求的释放。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点评:关税影响减弱,需求共振推动高速增长
2025年4月21日,中际旭创发布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62亿元,同比增长122.64%;实现归母净利润51.71亿元,同比增长137.93%。2025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74亿元,同比增长37.82%,环比增长1.90%;实现归母净利润15.83亿元,同比增长56.83%,环比增长11.56%。
收入端,海内外算力需求持续旺盛,800G/1.6T等高速率产品带动收入规模扩张,硅光模块占比提升大幅缓解eml芯片供给瓶颈。盈利端,毛利率季度环比上行,期间费率持续压实。1)毛利率方面,随着新结构、高速率的产品的占比提升、成本降低及海外工厂良率的提升,2024Q4及2025Q1毛利率季度环比分别提升1.45和1.62pcts,达到35.08%和36.70%;2)费用率方面,降本增效措施持续推进,公司2024年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35pcts。
海外需求中,北美云厂资本开支维持在高位,其中meta的资本开支区间指引上行,由600-650亿美元增长至640-720亿美元。同时,关税政策的边际影响弱化,当前最新的版本对半导体分类下的通讯设备、光模块等进行豁免,公司也通过早期的海外产能布局及工序安排,进行了风险规避,当前泰国工厂出货的产品受关税影响小。国内需求中,202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客户400G的招标数量亦有显著增长,800G的导入节奏亦在加快,当前公司在国内的大客户项目中保持了领先的份额优势。为了应对国内高速率光模块的快速起量的需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苏州旭创高端光模块生产基地项目”,并将该项目剩余的4.46亿元(具体以资金转出当日银行结息余额为准)建设新增“铜陵旭创高端光模块产业园三期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公司高端产品国内产能。
作为行业领先的光模块供应商,将充分受益于算力硬件技术的迭代及需求扩张。海内外需求的同步扩张,叠加内部费用控制效率的提升,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67.39、454.74、528.9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83、99.75、118.61亿元,对应PE估值分别为13、11、9倍,维持“买入”评级。
2025年4月30日,天奈科技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归母净利润2.5亿元,同比下降15.8%,扣非归母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13.6%。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9.0%,实现归母净利润0.6亿元,同比增长8.1%,25Q1单季度净利率17.25%,环比Q4提升0.73pct。
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5.8%,毛利率为35.1%,同比提升1.34pct。2024年公司碳纳米管出货约8.5万吨,同比增56.0%。我们估算单吨售价约1.7万元,吨毛利约0.6万元,吨净利约0.3万元。我们估算25Q1公司浆料出货2万吨,环比基本持平,估算吨售价/毛利/净利基本持平。公司单壁碳管有少量出货,略微拉升了盈利水平。我们预计公司全年多壁管浆料出货9-10万吨,单壁及含单壁浆料出货1万吨+,随25Q2公司单壁管浆料占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上行。
CNT行业需求高速增长,公司市占率稳居第一。根据GGII数据,2024年公司在中国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占率为53.2%,较2023年提升6.5pct,继续稳居第一。GGII预计2030年中国碳纳米管导电剂粉体的出货量将达到4.1万吨,对应的浆料约68万吨(固含6%计算),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26.7%。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快充(4/6C)、新电池技术(固态电池、钠电、硅基负极、复合集流体)、新工艺(干法电极、厚涂布)等。除锂电应用之外,CNT在人工肌肉/皮肤、机器人传感器、碳基芯片、可穿戴设备、生物医疗、导电塑料以及航空航天等其他领域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亿元、6.9亿元、8.5亿元,相当于2025年36倍的动态市盈率。考虑公司主业盈利能力稳健,新增单壁碳纳米管产品盈利能力较强,应用市场范围宽广,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确定性较高,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单壁管出货不及预期。
公司归母净利润2024年度同比下降17.7%,2025Q1同比增长27%。公司2024全年实现营收697亿元,同比+14.9%,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9.2亿元,同比下降17.7%,其中2024Q4实现营收218.5亿,同比+37%,环比+52%,实现归母净利润3亿元,同比-53%,环比-68%。2025Q1公司实现营收165.5亿元,同比+10%,环比-24.3%,2025Q1实现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27%,环比+288%。
毛利率下滑及大额减值影响2024年业绩,2025Q1毛利率环比修复。公司2024年利润同比下滑明显主要系:1)产品毛利率下滑。2024年公司毛利率14.2%,同比下滑3.1pcts。其中火电/燃机/风电产品毛利率下降较为明显,产品毛利率下滑或与此前低价订单交付相关。而2025Q1公司毛利率为16.6%,同比-2.1pct,环比+5.9pct,盈利能力得到修复,我们认为在低价订单消化后,公司毛利率将迎来持续修复。2)公司计提大额减
值,2024全年公司合计计提减值损失12.94亿元(较2023年增加6.2亿元),其中2024Q4公司计提减值损失10.24亿元。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0.6%,同比缩减2.1pcts。
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2024年公司抽水蓄能突破高海拔、宽负荷、变转速市场领域,整体市场占有率41.6%,常规水电市场占有率45%,位于行业前列;国内唯一核蒸汽供应系统设备成套供货制造许可证再获批准。突破核电循环水泵和乏燃料运输容器市场;气电市场持续保持领跑,自主研制的50MW重型燃气轮机再获订单;获得电力行业专业设计最高资质,新一代煤电百万千瓦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成套机组成功批量投运,中标国内首台百万千瓦级对冲燃烧塔式炉。
公司2024年新签订单金额突破千亿,2025Q1同比增长36%。2024年公司新签订单1011.4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以煤电为主的清洁高效能源装备2024年新签订单392亿元,同比+15%。2025Q1公司新签订单358.8亿元,同比+36%,环比+80%,其中清洁高效能源装备2025Q1新签订单160亿元,同比+44%,环比+150%。公司充沛在手订单保证后续业绩,公司目标2025年完成发电设备产量73GW(2024年为58.1GW,同比增长26%),公司业绩增长可期。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电力设备行业竞争加剧,盈利下滑。投资建议:上调盈利预测,维持“优于大市”评级。公司在手订单充沛,公司2025年有望迎来煤电等行业交付高峰,同时公司在消化低价订单后,在煤电、燃机、风电产品方面,毛利率有望修复,我们上调公司2025-2027年盈利预测至43.4/55.2/60.9亿元(原2025-2026预测为42.6/46.2亿元),同比+48.5%/+27.2%/+10.3%。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2.7/10.0/9.0倍,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业绩点评:客户拓展成效良好,机器人业务开启成长新曲线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0亿元,同比-1.60%,实现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43.3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7.94%,EPS为0.19元。2024年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元,同比-14.77%,环比+0.40%,实现归母净利润-0.06亿元,同环比转亏,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7亿元,同环比转亏。2025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6亿元,同比-19.16%,实现归母净利润0.14亿元,同比-61.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69.34%。优质客户拓展取得亮眼成果,支撑公司未来业务规模扩张:受同期高基数,下游客户生产规划调整、降价压力向零部件环节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收入增长短期承压,但公司在优质客户拓展方面取得亮眼成果,对公司未来业务规模扩张形成良好支撑。动力总成业务方面,公司在夯实与博格华纳、盖瑞特等国际头部客户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陆续成功开发Scania、三菱重工、利纳马、克诺尔、石川岛播磨等客户新项目并顺利投产。2024年1月,公司成功赢得“戴姆勒酒杯项目”全部订单并签署定点,该项目在2024年为公司带来近1亿元销售额,系公司成立至今历史上单个项目、单品年销售额最大的项目,12月公司与博格华纳的两大重要项目获续约,预计将为公司贡献年均近亿元的销售额;传感器业务方面,在国内商用车(柴油机)领域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的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公司在国际市场与乘用车领域取得了客户拓展成果,国际市场上,公司作为博世在中国的陶瓷压力传感器供应商,基于公司在新品开发上的技术优势,公司为博世开发的天然气发动机压力温度传感器项目已于2024年二季度成功实现量产,同时公司竞标获得博世排气温度传感器项目,预计在2025年二季度完成小批交付并在年内实现批量供货;乘用车市场上,公司于2024年第三季度陆续获得了比亚迪压力传感器及雨量阳光传感器的项目定点并同步完成开发,两个项目均将于2025年年初开始小批量供货,2024年下半年,公司完成了全新自主品牌乘用车M公司的审厂及供应商代码准入工作并获取项目报价机会,预计2025年完成项目定点及量产交付。另外在商用车领域,公司与国内商用车变速箱龙头企业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获取其新能源变速箱传感器簇项目定点并完成样件测试,预计在2025年三季度完成小批验证并量产供货。
2024年毛利率稳中有升,加大研发与业务拓展带来费用率升高。2024年公司调整会计准则,将不属于单项履约义务的保证类质量保证产生的预计负债中应当确定的金额从“销售费用”科目调整为“营业成本”科目,调整后公司2024年毛利率同比+1.38pct至26.25%,主要得益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毛利率优化,其中涡轮壳和中间壳收入同比+37.19%,毛利率同比+17.23pct;温度传感器收入同比+14.17%,毛利率同比+14.56pct;速度位置传感器收入同比+6.66%,毛利率同比+7.29pct。2025年Q1公司毛利率同比-3.47pct至24.32%,主要受收入规模下降影响。费用率方面,2024年公司研发/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同比分别+0.38pct/+0.31pct/+1.01pct/+0.41pct,2025年Q1公司研发/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同比分别+0.61pct/+0.26pct/+1.99pct/-0.47pct,研发费用率的上涨主要系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公司通过技术打造竞争优势,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研发成果,例如目前已完成第三代WPTC加热器产品的设计与定型,顺利通过EV测试。与同类产品中同功率竞品相比,第三代WPTC加热器实现体积降低约15%、性能提升约10%、成本下降约15%的重大突破;全资子公司盛美芯成功完成了多款车规级MEMS产品的设计流片,并正式投产了第一条封装测试产线。销售费用率的上涨主要来源于公司业务拓展与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大。
拟投资成立机器人子公司,开启公司第二成长曲线。公司在车规级传感器方面技术积累深厚,产品机器人领域具有较高的适用性,2025年2月20日公司宣布拟设立100%控股机器人子公司,并将利用已有的车规级MEMS压力芯片和硅应变计的自主设计及封装测试的能力,寻求从玻璃微熔MSG高压压力传感器向六维力矩传感器延展的突破,力争在2025年内实现产品的研发落地。公司有望利用自身在传感器方面的技术积累建立竞争优势,发展机器人业务成为驱动公司成长的第二增长曲线年公司将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09亿元、16.22亿元、18.53亿元,实现净利润1.10亿元、1.44亿元、1.81亿元,EPS分别为0.32元、0.43元、0.53元,对应PE分别为74.87倍、56.93倍、45.42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客户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机器人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业绩分别同比-6.33%/+4.84%。公司钴酸锂行业龙头地位稳固,三元材料稳健发展,NL等新产品有望放量,海外产能建设稳步推进,维持增持评级。支撑评级的要点2024年盈利同比下降6.33%,符合预期: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132.97亿元,同比下降23.19%;实现盈利4.94亿元,同比下降6.33%;扣非盈利4.47亿元,同比下降4.06%。公司此前发布业绩快报,预计全年实现盈利4.97亿元,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钴酸锂龙头地位稳固,三元材料稳健发展:2024年,公司新能源材料产品实现销量10.24万吨。钴酸锂方面,3C消费市场出现明显复苏进一步拉动对钴酸锂的需求量,公司全年实现钴酸锂销量4.62万吨,同比增长33.52%,行业龙头地位稳固。三元材料方面,公司在高电压三元材料、高功率三元材料等领域处于行业前列位置,全年实现三元材料销量5.14万吨,同比增长37.45%,市场份额显著提升。氢能材料方面,公司贮氢合金销量0.39万吨,同比增长3.73%,连续十六年产销量全国第一。
持续推进固态电池材料等新品开发,海外产能稳步推进:公司持续推进新型产品开发,稳步推进NL全新结构正极材料、固态电池材料、钠电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前沿技术的研发。海外产能方面,法国年产4万吨三元材料项目和4万吨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均已成立合资公司。
结合公司业绩与新产品布局情况,我们将公司2025-2027年预测每股收益调整至1.68/2.23/2.71元(原预测2025-2027年摊薄每股收益为1.69/2.14/-元),对应市盈率29.9/22.5/18.5倍;维持增持评级。
产业链需求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利波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达预期;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不达预期。
2025Q1实现营收1.24亿元(+23.14%),归母净利润0.36亿元(+86.13%)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4亿元,同比增长23.14%,归母净利润3564.1万元,同比增长86.13%,扣非归母净利润2729.94万元,同比增长54.49%。公司积极向核电软管拓展,我们维持2025年盈利预测,上调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1.47(原1.42)/1.75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96/1.16/1.38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9.6/16.2/13.6倍,我们看好公司积极拓展超高压装备及服务板块+核电软管,维持“增持”评级。压裂船酸化压裂软管通过验收+API17K新品布局,成为中石油一级供应商
石油钻采系列软管方面,公司已通过API7K、API16C、API17K等多项认证,公司石油软管拳头产品酸化压裂软管总成目前主要配套陆地油气压裂装备,2024年定制化设计并生产出大长度酸化压裂软管总成(该产品长达92米,其他陆地用压裂软管总成长度以6米左右为主),并通过客户验收后配套海上油田压裂船;同时公司积极推进API17K系列新产品海洋石油跨接软管的研发和产线年实现产线投产并试制相关产品。客户拓展方面,2025年4月公司正式被纳入中石油集团的一级物资供应商体系,准入产品涵盖高压钻探胶管系列产品。
2024年底公司超高压装备成功实现从“0”到“1”的跨越,首台300L超高压灭菌机顺利下线,通过超高压+低温黑科技,有效杀灭有害微生物,设备主要应用于果蔬汁、肉制品、宠物食品、果泥、水产品、奶制品等领域。核电领域,2024年公司完成43种核电软管(核电液压软管28种、核电空气(蒸汽)软管7种、核电重水(悬链)软管8种)的试制,性能测试符合相关要求,下一步公司将稳步推进核电软管国产化研制项目的验收,加快推进核电软管进口替代。
事件: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5月12日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承诺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一系列举措,包括修改和取消对彼此商品加征的关税,以及暂停或取消非关税反制措施。双方还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并可能在中美或第三国进行磋商。巨星科技对美出口敞口较大,此次中美关税缓和或将带动北美业务修复,此外公司海外产能建设、终端提价等应对措施亦正积极推进中。中美贸易摩擦缓和,关税水平大幅降低。此次中美经贸会谈双方达成共识互相降低关税水平,从前期的125%大幅下降至34%,其中10%继续执行、24%则给予90天暂缓期,并且不排除进一步下调的可能。对于工具板块而言,目前中国对美出口税率水平回落至79%(其中包括301关税25%、IEEPA关税54%),并且在90天暂缓期内实际税率约为55%。根据我们测算,终端零售价同比上调接近20%即可保障原有产业链利润空间。当前北美市场有公司工具产品已开始涨价,中国产能经济性有望修复。积极推进产能转移,全球布局应对冲击。公司对美出口主要风险敞口约10亿美元,其中中国6亿美元(3亿美元ODM+3亿美元OBM)、越南4亿美元(均为ODM),分别面临79%、46%的关税,在暂缓期内分别为55%、10%。一方面考虑到税率差距,公司自4月起已加速建设位于东南亚为主的海外产能以应对关税冲击,目前进展顺利。公司早在2018年即开始建设海外产能,截至2024年公司全球拥有23个生产基地,其中中国11个、海外12个,具备领先的海外布局经验。另一方面公司也在积极提价向下游传导关税压力,25Q2已开始在终端提价。
中国工具出海龙头,看好长期份额提升。公司作为中国工具出海龙头,坚持“聚焦主业,创新产品,运营品牌,布局全球”战略,具备渠道客户绑定、产品创新能力、自有品牌矩阵、全球产能布局等竞争优势。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跨境电商、电动工具产品业务探索渠道和品类增量,提升市场份额,2024年公司手工具全球市占率6.1%、工具全球市占率2.1%。长期来看,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完成,公司凭借领先的产品&渠道布局、东南亚产能释放,全球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4、32.0、39.3亿元,对应PE为11.9X、9.8X、8.0X,维持“买入”评级。
存量游戏长线运营,新游上线年,公司游戏业务实现收入46.62亿元,同比增长3.66%。受益于《Age of Origins》和《War and Order》等核心游戏在海外的稳健运营,整体保持稳定增长,长线年一季度由于季节性和新游上线影响,核心游戏流水有所下滑。新游方面,2024年末,公司先后在海外发行《Stellar Sanctuary》和《Next Agers》,目前两款新游处于海外商业化测试和调优阶段,同时在国内取得版号,预计后续在国内上线。
2024年,公司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实现收入17.90亿元,同比增长22.21%。分产品看,AI/ICT运营管理实现收入14.78亿元,同比增长20.53%;物联网/通讯实现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62.30%;创新服务实现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27.05%。公司运用亚马逊云科技的Amazon SageMaker、Amazon Bedrock等技术,从架构选型、模型选择、模型调优到云应用的集成开发,帮助企业释放生成式AI的商业价值。在云服务上,公司服务全球300多家企业,行业覆盖游戏文娱、跨境电商、智能硬件、车联网、教育医疗、金融科技等,带动了业务高速增长。
我们预计公司25/26/27年归母净利润13.50/14.92/15.89亿元,yoy-5.4%/10.5%/6.5%,对应PE为16.63/15.05/14.13。公司核心游戏长线运营有望持续为公司提供业绩增长,海外上线新游有望提供流水增量,维持“增持”评级。
游戏市场竞争加剧;游戏版号发放不及预期;游戏上线延期;游戏政策不确定性等。
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度报告,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亿元/-4.25%,归母净利润0.09亿元/-81.52%,扣非归母净利润0.04亿元/-91.75%。事件点评研发/管理费用增长致业绩增长承压,但毛利率同比提升。2025Q1公司聚焦主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客户长期合作,持续产能释放并优化产品结构。25Q1整体毛利率为23.95%/+2.03pcts,虽然业绩下降但毛利率同比提升;25Q1整体期间费用率23.87%/+8.82pcts,主要受到大尺寸产品研发投入增加影响,叠加管理费用中介费增加以及其他收益进项税加计抵扣减少,Q1费用端高增压制了业绩增长。持续推进产能提升,向AI眼镜领域积极拓展。分产品看,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碳化硅半导体材料实现收入14.74亿元/+35.72%,收入占比83.35%。公司持续提升核心产品的产能产量,2024年碳化硅衬底产量41.02万片,同比增长56.56%;销量36.12万片,同比增长59.61%。上海工厂已达到年产30万片导电型衬底的产能规划,公司将继续推进二阶段产能提升规划。新兴应用领域方面,公司与多个消费电子行业全球领导者共同合作,探索碳化硅材料在AI眼镜的应用,进一步打开下游应用市场。
产品矩阵布局超前,公司导电型衬底全球排名第二。衬底向大尺寸发展已成必然趋势,6英寸导电型衬底仍是主流,8英寸导电型衬底起量,12英寸导电型衬底已有研发样品。公司是全球少数能够批量出货8英寸碳化硅衬底的市场参与者之一,持续推动头部客户积极向8英寸转型,此外,公司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根据日本富士经济报告测算,2024年全球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材料市场占有率,公司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碳化硅衬底制造商,市场份额22.80%。根据Yole旗下的知识产权调查公司数据,2024年度,公司在碳化硅衬底专利领域,位列全球前五。
天岳是全球少数能够批量出货8英寸碳化硅衬底的公司之一,目前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考虑到25年大尺寸产品研发费用增加,我们小幅调整了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3.28/28.96/34.87亿元,归母净利润2.64/3.23/3.9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62/0.75/0.92元,以5月12日收盘价58.92元计算,25-27年PE分别为95.8X/78.4X/64.3X,维持“增持-A”评级。
国家产业政策变化、行业竞争加剧、产能产量提升不及预期、客户/供应商集中度较高、地缘政治风险、股东计划减持风险等。
2025年5月9日,国铁集团铁路中标项目公布,公司中标X70型集装箱专用平车400辆,GQ70型轻油罐车50辆,合计450辆。观点:中标国铁货车招标450辆,高于预期。本次国铁集团共公开招标通用敞车1800辆,集装箱专用平车4000辆,油罐车2000辆,合计7800辆。公司合计中标450辆,占5.77%,高于预期。
公司营收利润双增,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4亿元,同比增长2.40%;实现归母净利润2,307.58万元,同比增长13.39%。2025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3亿元,同比上升52.67%,归母净利润781.8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①车辆业务增长,整车订单创近年来新高;②新产业业务,包括防务装备、智慧消防以及环保设备贡献新增量;③车轴业务,时速350km自主化动车组车轴完成小批量装车运用。
车轴竞争力较强,货车市占率稳定。轨交设备细分领域整体供过于求,在成本控制和定价机制方面承受较大压力。公司车轴生产制造的综合实力、供货能力、工艺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铁集团铁路货车车轴联采集采项目中的市场占有率约为33%,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公司货车业务竞争力稳定,2024年公司国铁货车市场占有率约为4%,基本保持稳定。
背靠兵器工业集团,防务装备占比有望提升。公司实控人为兵器工业集团,且新业务包括防务装备、智慧消防、非标产品等,具备在承制范围内承揽军品业务的能力。随着国防现代化进程加速,公司依托军工央企背景优势,防务装备业务或将成为核心增长极。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公司主业稳定,新业务包括防务装备、智慧消防等取得军品资质,依托军工央企背景优势,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增长。结合公司2024年业绩,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13.28亿元/13.55亿元/13.84亿元(前值2025年/2026年:13.9亿元/14.1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7亿元/0.31亿元/0.35亿元(前值2025年/2026年:0.41亿元/0.47亿元),对应PB分别为1.54x/1.53x/1.52x,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安全质量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及国际结算风险,铁路投资不及预期风险,成本上升风险等。
高考核目标彰显公司对IDE业务长期发展信心。本次股权激励设置A、B两级考核目标。1)目标A为2025-2027年,公司IDE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1.45/2.8/5亿元,或IDE业务考核利润不低于0.65/1.4/3亿元,并且IDE业务付费用户数不低于2.5/15/25万人。2)目标B为2025-2027年,公司IDE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1.31/2.25/3.8亿元,或IDE业务考核利润不低于0.59/1.13/2.28亿元,并且IDE业务付费用户数不低于1.75/10.5/17.5万人。考核目标对IDE收入、利润、用户数方面均设定高目标,彰显公司对IDE业务的推广以及长期发展的信心。国内稀缺IDE工具,与国内头部开发平台合作,产品广泛使用值得期待。2024年,公司完成了对艾普阳剩余48%股权的收购,并于2024年6月发布低代码IDE产品SnapDevelop首个版本。凭借其“IDE+AI”双引擎特性以及端到端软件开发能力,现有国内外稳定试用用户超5000人;同时,公司已经与国内头部前端开发者平台DCloud战略合作(拥有超过900万的前端开发者用户群体,手机端引擎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DCloud将通过包括官方网站、开发者社区等方式对SnapDevelop进行全方位推广与宣传。“AI+IDE”双线布局,IDE产品前景广阔,有望打开长期增长空间。卓易一方面持续打造“IDE+AI”路径的代表产品SnapDevelop,积极推进对云原生、鸿蒙原生开发的支持,计划适配Java等新的编程语言;另一方面通过EazyDevelop,在“AI+IDE”方向持续探索,未来将构建一个真正由AI主导的全流程软件开发平台,支持MCP协议,能够规范AIagent间的信息交换与任务分配,其平台化、多Agent设计非常契合AI软件开发的发展方向。根据公司公告和华为开发者大会,云原生场景对应开发人员有180万人,截至到2024年6月鸿蒙生态开发者约有254万。我们认为,公司产品潜在市场广阔,且具备很好的持续成长性。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新产品在专业性和独立性上具有较大优势,功能上较为完善;已与国内开发者服务头部平台DCloud达成全面合作,在国内进行大规模推广与宣传,产品未来空间广阔。我们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56/1.16/2.51元,对应P/E分别为83.50/40.35/18.68倍,维持“买入”评级
捷顺科技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营收15.79亿元,同减4.01%;归母净利0.31亿元,同减72.04%;扣非归母净利0.27亿元,同减67.23%。但“智慧+节能”停车行业发展空间较为广阔,且公司转型成果显著,创新业务规模化增长,借助营销服务网络优势与行业数据技术创新优势,有望实现较快发展。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2025Q1营收稳健增长,现金流净流出规模收窄。2025Q1公司营收3.05亿元,同增27.52%;归母净利0.02亿元,同增110.96%。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39.81%,同比下降1.71pct;归母净利率为1.99%,同比下降4.84pct;期间费用率33.63%,同比提升0.30pct。现金流方面,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2.18亿元,同减33.74%;2025Q1公司经营净现金流为-0.27亿元,净流出规模同比收窄43.94%。“智慧+节能”停车行业市场空间广阔。AI技术正不断融入停车行业各项产品方案与服务,AI大模型与停车的大数据结合正推动停车行业从传统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运营发展,带来包括车场运营、车位运营、充电运营等在内广阔的运营市场空间。同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由此带来停车场客户绿色、减排、降本增效的内在需求。因此智能停车行业正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智能交通的普及,智能停车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
转型成果显著,创新业务规模化增长。由于市场新建项目需求进一步下降,2024年公司智能硬件业务实现营收8.24亿元,同减18%;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实现营收6.73亿元,占比42.62%,同减15.16%;智能门禁通道管理系统实现营收1.51亿元,占比9.57%,同减30.44%。2024年公司创新业务整体继续保持较快的业绩增速,全年创新业务总计新签合同金额12.79亿元,同增44%;全年创新业务整体实现营收6.71亿元,同增18.70%,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增长点。创新业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再创新高,进一步提升到42.48%;截至2024年底,公司各项创新业务尚有在手未履行合同订单金额15.84亿元,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具备营销服务网络优势、行业数据与技术创新优势等。公司已建成行业内领先的覆盖全国、布局合理的销售服务网络并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末,公司形成50多家直属分公司、合资公司在内的销售机构,深度布局一线及重点二线市场,为业务增长与客户服务提供强力支撑。创新业务复用现有网络资源,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并加速市场渗透。捷停车的平台规模为公司提供了海量的停车行业应用数据,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